第34节(2 / 2)
得七七八八了;二则是因为这年头士兵营养极差,由于缺乏肉食(其实绝大部分士兵可能连肉都没见过几次),缺少必要的维生素摄入,导致普遍患有夜盲症,除了少部分精锐外,都是缺乏在夜里作战的基本能力的。
于是尚可喜思虑之后,决定亲率三千精锐,在拂晓时从西面迂回至岩关侧后,等当日上午孔有德率部正面强攻后,前后夹击,一鼓而定。
不一会儿,一员偏将入账拱手报告
“二位王爷,新来消息,六峒守将已降。”
尚可喜点头,而后对孔有德道
“大将军,末将先去了。”
次日拂晓,约三千清军精锐披甲带刃,在尚可喜带领下迂回到了六峒,由于六峒那为数不多的明军已然投降,所以岩关方面并未发现,而本地的土着壮民对于明清两方都没什么好感,大多冷眼旁观。
等到日头升起,到了上午之后,三千清军继续运动直至离岩关二十里开外,随着岩关方向炮火鸣响,硝烟升腾,尚可喜一声令下,大军立即向北直插岩关!
岩关失陷,北线危急
“快!抱砖石堵住缺口!”
岩关守将带着亲卫不断指挥着麾下士卒,用砖石把一段被轰塌的城墙堆堵起来,炮火停下后,大队士卒立即上城楼布防。
呼啦啦又是密密麻麻的清军步卒扛着云梯、擎着刀矛,站在前面的一律着甲,持着圆盾,那随风飞舞的“金钱鼠尾”隔着数百米便能看见。
又是一番铳子、箭雨泼下,城墙前惨叫连连,大军开始蚁附攻城。
守将见状有些疑惑,这假鞑子昨日下午还攻城受挫,近日又来,人数上也没比昨日多,莫非打算就此耗死自己?
不一会儿,战事渐热,明军全部士卒都向这面涌来,投石、放铳,准备迎接清军攻势。
“选锋先登!”
城下带头清军将佐振臂一呼,数百选锋精锐再次攀城而上,与明军冲杀一片。
城头上两军交锋,血流如注,不得不说,光复前军的将士打的相当英勇,数次差点就将清军选锋彻底赶下城去。
岩关守将手持朴刀,左砍右劈,带着亲卫把十几名清军选锋逼到了墙角。
正在这争战正酣之时,他身后却突然跑来一员小校,身上多处负伤,衣甲散乱。
“将军,后面……后面……”
守将扭头皱眉
“后面怎么了?”
“清军从城后偷袭!咱们被六峒那个姓李的王八蛋卖了!”
“什么?”
还没待守将反应过来,岩关城后已然传来一片喊杀之声,渐渐逼近。
本来对于城后,明军就没作什么布置,再加上正面厮杀正酣,明军全部注意力都在这边,就更无法察觉了。
“选锋随我来!先夺下城门!”
尚可喜骑在一匹产自辽东的高大战马上,招呼左右精锐,一票甲士抬着几副提前准备好的云梯,向已经被火铳、弓箭清洗过一遍的后城门而去。
所谓选锋,就是敢死队或是先锋队的意思,但在明清,这个词语有着更多含义。
明朝自中期以后,卫所制逐渐败坏,大量军户沦为了卫所中高级军官的私人佃户和农奴,完全丧失了战斗力。地方的将领为了维持基本的武装力量,便只能从这些军户中挑选一小部分精壮,以军饷养起来,作为亲卫,称为“家丁”。
这种家丁制对整个明清乃至于民国的军事制度都有着极大的影响。原本家丁制仅是存在于以屯田军户为主的卫所当中,但随着明朝中后期军队逐渐转向发军饷的募兵制(尤其是边军),这种陋习也带入到了募军当中。
它养成了一种陋习,那就是一支部队的主将,往往喜欢克扣下面士卒的军饷,而后将这些钱拿出很大一部分来供养少部分亲卫精锐,一旦面临战争,这些主将便会一这支精锐家丁作为骨干,裹挟一大堆平时克扣军饷,训练拉胯的丁壮参战。
这样畸形体制下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,但为什么这些主将还要这么做呢?
原因很简单,因为在明中期以后,文贵武贱,武将不同于文官,他们很难像文官那样通过官僚体制、门生故吏和政治影响力来保护自己,为了维持自身的地位和权力,便只有通过豢养私人武装作为依仗。
这些家丁就是属于将领独有的私人武装,在明中后期,将领职位变动,是可以带着自己的亲卫家丁一起走的,所以对于他们而言,虽然自己哪怕下辖几千几万大军,但真正属于自己可以依仗的便只有那几百或是一两千亲卫武装。
当然,事实上满清的八旗制度中也有着类似的问题,但由于此时的八旗还处于上升和巅峰期,所以并未展现出其弊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