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34节(2 / 2)
不傻,几个月前阵前叙话,李善施施然将突利可汗与大唐结盟的消息抛出来,以至于后来将近十日的攻城战过程中,他一直留着部分兵力防备那位侄儿。
“倒是有可能分兵攻打。”凌敬补充道:“分攻河北、河东、关内、陇右。”
李世民微微点头,视线再次落在李善身上,“怀仁应该已经知晓阿史那·社尔诸事了?”
“是,前些时日觐见,陛下提及。”
“以怀仁视之,阿史那·社尔可否跳动颉利可汗、突利可汗内斗不止?”
李善迟疑了会儿,他心里有数,这件事不会是李渊单独决断的,肯定与诸位宰辅、太子亲王商议过,而自己并不知道这些人持什么样的观点。
“怀仁尽可述之。”李世民笑道:“听闻你与阿史那·社尔乃是旧识。”
“殿下说笑了。”李善也笑了笑,沉吟片刻才缓缓道:“数年前馆陶城外初见,后又在雁门大捷之时再见……”
“此人通晓汉学,腹有谋略,知进退,晓利害……”
顿了顿,李善才继续道:“更明了大局。”
李世民微微叹了口气,他自然听得明白,其实李善是不赞成放阿史那·社尔回草原的。
如今大唐一统天下,先溃吐谷浑,后败突厥,就连颉利可汗也兵败逃窜,就如今的局势,大唐蒸蒸日上,明了大局这个评价……意味着阿史那·社尔很可能会向着劝解的方向努力。
屋内安静了片刻,在场的人都是一时俊杰,甚至都想到了阿史那·社尔会怎么干。
矛盾转移……这个时代的人不知道这个名词,但却不妨碍他们这么做。
因为权力,因为地位,因为部落,这对叔侄互相敌视,针锋相对,但在草原被大雪覆盖,大量牲畜冻毙,部落实力大损的情况下,这对叔侄暂时罢手。
在这种情况下,将内斗转移到外侵……是最好的选择。
甚至于李善在心里琢磨,自己前世没听过阿史那·社尔这个名字,但观其手段,真不是个普通角色……那日自己评价突利可汗为枭雄,唯有阿史那·社尔可堪匹敌。
但在李善心中,突利可汗是比阿史那·社尔略低的。
李善心里隐隐有一种猜测,由于自己这个穿越而来的蝴蝶的影响,这一世的阿史那·社尔或许也会改写他的人生轨迹……而且是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。
“关内、陇右……”李世民低低道:“河东、河北……”
李善举起茶盏喝了几口水,他赴宴东宫、武德殿,捧上来的都是茶,唯独在这儿,只有温水一杯。
悄悄瞄了眼李世民,李善心想……自己总算是圆过去了,要不是欲谷设、裴世钜、颉利可汗这些王八蛋,自己至于吗?!
安静了片刻后,长孙无忌突然开口,“如今朝中建言于关内道备兵,怀仁或可当之。”
李善心里暗骂,艹!
绕来绕去,还是绕到这件事上了!
剖析(下)
已经修改。
突厥对于秦王府,对于李世民的重要性,是后世很多人都难以想象的。
可以说,如果没有突厥的威胁,很难说李渊会对这个让自己自豪,也让自己烦恼,最后让自己都感受到隐形威胁的儿子有什么样的处置手段。
作为开国帝王,优柔寡断、性情绵软绝不是李渊的真实写照。
但这可以说是李渊自己一手造就的,或者说,是这个时代所施加的。
自北魏六镇兵变以来,北地走马观花,先是尔朱一族乘势而起,之后北魏分裂,随后宇文、高家、杨氏陆续登上历史舞台……而尔朱荣、宇文泰、杨坚这些人杰之所以能成事,身边的亲族都是立了大功的。
最典型的就是宇文泰了,他如何能想得到自己身死之后,托付的嫡亲侄儿宇文护先后废杀三帝。
所以,在晋阳起兵之初,李渊就刻意以长子李建成、次子李世民为方面之将,至于女儿平阳公主更是意外之喜。
平心而论,攻占关中诸战中,秦王李世民当属首功,但李建成也并非没有立下功勋,至少那时候两人之间的差距还不远。
但之后西秦建国,李渊先后用窦轨、刘文静、殷开山诸将,均败北,最后还是病愈的李世民披挂上阵,浅水原一战覆灭西秦。
从那之后,李世民就成为了李渊的杀手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