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19节(1 / 2)
王鏊急了,“杨阁老,清屯事关重大,最好能分步实施,如此才能稳妥。”
“济之公,若要稳妥,不清屯,最为稳妥。”杨一清是领过兵的,又当了几年首揆,边军是什么情况,他还是清楚的。
因为是王鏊,他语气放软一点,说道:“济之公刚刚不是也说了,陛下治军颇有成效嘛?”
“那也尽量不要弄到兵戎相见的程度啊!”
杨一清不语,王鏊的想法也不能说错。万一其他地方也有兵将闹事,这种事情总不会给朝廷和陛下增光添彩。
“陛下!”兵部尚书齐承遂言道:“微臣以为,朝廷清屯之事已然天下皆知,便是分步实施,排在后面的边镇难道不知道自己的处境?时间一拖,反倒给了一些奸人、小人反应之机,到那个时候于朝廷则大为不利。且如此大事,正应当一鼓作气,以示朝廷决心,否则,说不准便会有人以为朝廷心志不坚,手段软弱。”
朱厚照已经第四次点头了,“朕是听明白了,你们各有各的道理。本来,朕也在考虑剩余边镇是该一起清屯,还是分步进行,但朕所忧虑的并非是稳不稳妥,而是边镇多了,会不会导致朝廷无暇兼顾,这是一桩极难之事,一旦做的不好,便容易乱了大局。”
如此说来,除了宁夏,其他各个边镇都已在皇帝心中有了‘结局’。
诸位大臣知道了圣心所在,也就不再‘谦让’,“陛下,微臣有一良策可解陛下之忧。”
朱厚照看了看反应迅速的杨廷和,他知道这家伙条理清楚,脑子转得快,但是这么短的时间……是什么良策?
“说来听听。”
杨廷和不慌不忙,“微臣之法也是脱胎于陛下。便是责任到人。大明除宁夏以外,尚有甘肃、榆林、大同等八镇,八镇同时清屯,确实事务繁多,无法顾及,因而臣以为陛下可挑八名重臣,各自负责,有才能强者,亦可一人负责两镇,总之,陛下将此务分解分配,一镇之事问一人。微臣相信,当得了朝廷重臣,总能理得清一项朝廷政务。如此,则陛下之忧可解矣。”
朱厚照听后眼睛一亮,这其实是后世的法子,但他在执政的过程中大量应用了后世的一些官僚统治技术,没想到还影响了当世之人。
“杨阁老。”
“老臣在。”
“你是内阁首揆,下去以后,你便召集阁老、部衙堂官议一议,再让介夫讲得更为细致些,三日以后,将分配好的八人名单禀报于朕。”
这么说的话,皇帝就是采纳了杨廷和的建议,这个速度真是极快。
不是因为杨廷和的建议有多好,而是皇帝一旦犹豫了,这种事很容易遭到反对。
因为大部分人都和这件事扯不上关系,现在出了八人名单之事,那就要多几个倒霉蛋,毕竟,这件事多么难做是显而易见的。
所以朱厚照才马上表态。
这个‘马上’,就说明杨廷和一下子说到了皇帝的心坎里,皇帝也是这番意思。杨廷和可能命令不动人,但皇帝则不一样,再有人想反对就得掂量掂量。
杨一清都是老官僚了,自然明白这其中细微的差别,他也只能说孝庙真是生了个天生会做皇帝的儿子。
现在皇帝金口已开,直接对他下命令,他当着这么多人又能怎么办?
“老臣,领旨。”
“嗯。”朱厚照面若无事般的点点头,又对王鏊说道:“王先生,军屯清理之重要,先生必定清楚。这其中的难度,先生更加知晓,若是一个一个做,朕倒担心,越做越难,难到做不下去。”
“老臣明白。陛下之用意在社稷、在百姓,臣等必定全力辅佐陛下!”
“好!”朱厚照站了起来,“诸位爱卿,人生在世几回搏,这桩事要是做成了,你我君臣皆会留名青史,要是做不成,朕也愿提三尺青锋杀敌!”
奸臣严嵩
李梦阳在地方任知府,这个地方是湖广,湖广现在的巡抚是谢迁,谢迁和李东阳关系又好。
所以李梦阳这知府当的也是期满就走,无人挽留,也无人愿意留。
想来也没做出什么太大的成绩,客观来说,这不能怪李梦阳,毕竟湖广的问题不是一个在朝毫无根基的知府可以搞定的,他的那些文名,在碰到真金白银的利益时其实不太好使。
不过吏部文选司才不会管什么客观不客观,没有成绩就是没有成绩,能力一般,又没有大佬推介,最好也就是平调。
但李梦阳又与一般人不同,他毕竟还是文坛领袖,没有大罪的情况下把他弄去偏远地区或是实在难看的位置,也会引起一些非议。
国人在官场上的各种安排总是充满各种精妙的算计。对于李梦阳这种情况,吏部最后的调令是命其任通政使司誊黄右通政。
通政使司是由朱元璋在洪武十年以察言司为基础上创设而来,其长官为通政使,秩正三品,左右通政各一人,秩正四品。
其主要职责是掌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,简单的说,就是一些奏疏递给皇帝看之前,先递到通政使司,这是体现权力的地方。
另外一个,就是通政使可以参与廷推。
所以在明朝前期,通政使的地位很高。
但随着时间推移,基本上从宣德以后,通政使的地位就一路下降。
原因是通政使掌四方奏疏,而且按照规矩,奏疏进宫之前,要在这里进行誊抄。之所以这样,一是为了保存副本,留作查照;二是为了分别归类,逐次呈览。
但这样一来,就导致通政使的权力变得很敏感:若是有什么人要些弹劾奏疏,通政使就会先知道。所以各种贿赂、钻营不绝史书,而且愈演愈烈。
内阁地位上升以后,这种权力自然会被分夺,宦官得宠也分得奏疏查阅之权,所以通政使在宣德之后渐渐沦为一个能参与廷推的摆设,有些时候,他还不如一个六科给事中。
但无论怎样,人家是九卿之一,通政使司也是中央‘一级衙门’。
李梦阳进的是这样的地方,若是有人觉得朝廷这样的文坛领袖不公,那可以闭嘴了,至少没有贬黜他。
但他所担任的誊黄右通政,又是在成化二年新设,其主要职责是记录武官贴黄、卫所官袭替缘由,以备征选。
仅此而已。
所以要说吏部违规提拔李梦阳,那同样可以闭嘴。
而且品级和知府一样,正四品。
只是眼下都已经正德四年了,同样都是四品,一个这样的四品京官代表的是什么,不用多说。
即便如此,己巳六子这样的人聚集在一起,也不敢明面上公开的贬低誊黄右通政。
宪宗皇帝设这个职务自有其理由,你乱说一通,碰到愣头青的人逮着不尊先帝来做文章也挺头疼。
所以,就这样吧。
李梦阳回京以后,略作休息就开始到通政使司衙门坐堂理事。
刚坐两日,便听四方同僚提起朝廷备选八重臣以承钦命之事。
李梦阳离京日久,不解其中情形,便问:“备选八重臣,是为何命?”
眼下通政使司左右通政分别为朱铁平、席献,他们都是三十来岁人,略小于李梦阳,在通政使都不受重视的局面之中,他们作为副手更有咸鱼心态,所以其实不怎么愿意得罪李梦阳这种文坛大家。
席献说:“便是清理剩余八镇军屯之命。”
“如宁夏那样?此应为好事!”
李梦阳也没想太多,这么敏感的事,就这么说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