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3节(1 / 2)
正巧他又想要学习一下鞑靼人的一切,亦不剌便找了个叫蒙尔雅的美丽姑娘天天带着他。
但马荣自知责任重大,大明与亦不剌到底是什么关系,他说了可不算,皇帝怎么定夺这都是未知之事。
而现在他只能尽量让亦不剌更加信任他,所以时时跑到亦不剌身边,
再有当然就是了解敌人,以备不时之用。
这一点也是相互的。
从明军这里,亦不剌也更加的了解了明廷。
“……听你说的许多事,才知道大明皇帝陛下至今虽只有十六岁,但智谋无双、仁义无双、见识也无双。前朝弘治皇帝只生了这么一个皇子,便生得这么厉害。”
“天子岂能以常人度之?亦不剌统领,如今你与我们修好,这个选择真的是万分的正确。因为大明变了。朝廷已经拨银百万,用于战马、兵备、军卒,这是过往几十年没有出现过的事。其实我们能够相遇,说到底都是陛下推动边疆之策改变的结果而已。但陛下之所以要改变边疆之策,也是逼不得已。”
后面连年寇边的话,也不适宜再说了。
亦不剌听得懂就好。
“其实没有人愿意打仗。我们是鞑靼人,你们是汉人,我们也会想凭什么你们占据着肥沃的土地,享受着适宜的气候?如果你每到冬天看着牲畜和人饿死,南侵也会是你唯一的选择。”
这一点,马荣似乎也很难反驳。
“亦不剌统领,这个问题,其实我们陛下也在军学院中提到过。”
“喔?”
“陛下说,天下的事善恶、正邪其实不一定每一次都好分。如果这些想不通,那么就想想自己是谁。大明的将官,首要的是什么?自然是为大明而战,保护大明子民。陛下也提到自身,天子是天下之主,他的职责便是要励精图治,为天下人创造一个盛世。对于统领来说也是如此,让永谢布部落里的每个人,男人和女人、老人和孩子都能够更好的活下去便是您的职责。”
“你看起来很敬仰你们的皇帝。”
“这是我们每个汉人血脉中都存在的,五百年必有圣人出,每当出现这样的圣人,我们便会自愿追随。所以周总兵说的对,达延汗绝对赢不了。因为即使我们败了一次,天子也有能力再次出兵。”
亦不剌了解的越多,他便越产生无力感。
马荣说的都是事实,对于未来的判断也是基于事实的合理推导。作为一个小部落,碰上这样厉害的中原皇帝,他也没有办法。
除非他愿意西迁,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。
“你的口才很好,我计划安定以后与土默特和鄂尔多斯两个万户的部落取得联系,邀请那两个老朋友过来,他们对达延汗也是一向不满,到时候便让你来当说客。”
“好!”
达延汗在进行统一蒙古的行动,自然会导致这三个万户部落本能的抗拒。
而亦不剌的行动实际上也会对土默特和鄂尔多斯部落产生影响,同为右翼三万户,他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。
现在死了次子,谁也不会保证达延汗会不会就此下定决心用武力解决。
这种猜疑一旦产生,想要弥合其实非常困难。
这些马荣全都想好了。
相比于他每天沉思,
他的哥哥马胜则简单的多。
当日在战场上,他遇到了一个叫嘎比亚的鞑靼勇士,因为自己已经先酣战过一回,体力下降,所以导致他在嘎比亚的手上没讨到便宜。
这可叫马胜受不了。
如今两军合并往南,闲得没事,马胜就到处找这个人。
只可惜他不通蒙语,不知道名字,只能凭着记忆中的样貌到处去找。
所以说这两兄弟也是奇葩,一个在上层之间来来往往,一个在兵卒里头东找西找的。
就这个过程,花了他小一个月。
找到之后在蒙语不通的情况下,两人先约打了一场,结果没有分出胜负。
后来打得更多,以至于都快成两边士兵的一个‘节目’了。
而且周尚文和亦不剌都知道此事,为了免生事端,就令他们空手比试。
打到最后,两个人也都熟悉了,
马胜这个高傲的人更是不得不认可嘎比亚的勇猛,
不过他头脑简单,又心直口快,在马荣带着他见亦不剌的时候,
他就说:“亦不剌统领,你的帐下确实有很多非常勇武的士兵,嘎比亚能在我手里不败,也算是非常厉害了。反正你也和我们大明结为友好了,不如把嘎比亚这样的人也给我们,我一想到和他可以共同战斗,就会兴奋的睡不着觉!”
大哥讲这个话,马荣也没有想到。
这实际上是永谢布部落的士兵仍然像原先一样由亦不剌统领,还是要编入明军中的问题。
不可否认,艰苦的生活环境,锻造出了鞑靼人优秀的战斗品质,他的骑术确实优于一般的明军当然,汉人与游牧民族竞争,凭借的也不是单兵作战能力就是了。
这种部队若是能够作为友军,马荣一定能够发挥出它更大的实力。
不过,军力问题是非常核心的问题,拿在手里还能说话,交出去,就是听天由命了。
马荣原本是计划后面再说,却没想到马胜就这么点了出来,这搞不好就会使亦不剌误会。但他也不好说什么,因为所谓的归降,其内涵就是失败者要满足胜利者的要求。
而且他也好借此看一下亦不剌的反应。
白名单
顾佐进宫后,朱厚照没有在乾清宫里召见他。
而是选择了湖边的凉亭,也带着他走了走。
“近来朝廷主要是三件事,其一扬州抓了些盐商,其中一些人需要槛送京师,不过这件事朕已令韩、闵、王并英国公共同审理,之后依律定罪即可。症结之处,便是朕这个皇帝能不能坚决的推行。”
“这第二件。”皇帝转身面向顾佐,并做了个‘二’的手势,“就是朝廷抄没了许多不法盐商和官员的贪墨之财以后,一下子抄得的银两便太多了。原先朕预估是要五百万两,现如今看来是小瞧了扬州、也小瞧了那些盐商和贪官,实际上应有八百余万两之巨。”
真是把他们养得够肥的。
光是弘治十八载那宽、软、松的官场氛围就豢养出了不知道多少巨富。
“……有些话,其他人听了不懂。但你顾礼卿应当明白。”
“是。”顾佐拱了拱手,“朝廷所聚集的银两太多,弄不好会使民间出现银荒。”
朱厚照露出赞赏的眼神。
其实这件事的确可以排得上三件大事之一。
其他的如藏书园、京师规划都不是影响全局的大事。
甚至赈济灶户,这个事情杨廷和总办,拿了银子把粮食发到位就行。作为皇帝他会去仔细督查其中的问题,但也不会多要他耗费多少精力。
“一旦银荒,便会引发无法预料的后果,所以银子还是要尽快花出去。况且第三件事一动,又要有银子进来了。”
朱厚照提醒了一句,“便是盐场拍卖。”
顾佐若有所悟,他是完全听得明白的,“……朝廷如今抄没了许多大盐商,拍卖拍给谁?”
朱厚照却不这么想,“这些盐商实力过强,拍卖场上以大欺小、以强欺弱,反而不美。两淮盐场是天下盐业之首,害怕拍不掉?”
这倒也是。
顾佐再问道:“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