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4节(2 / 2)
在浙江取银或许真有其事,可就像王鏊问的,东宫何时添过一座殿宇,又何时寻过一件奇宝。
甚至弘治皇帝喜欢的那些奇方秘术,东宫都不屑一顾。
所以现在还是如此反对东宫的,要么是书读得傻了,要么就是有什么缘由。
“这个徐若钦是谁的人,谁让他就这么上这道疏?”李东阳也被这道奏疏给难住,“这样,内阁要如何票拟?”
这是万难的一件事。
如果按下这道奏疏,仅是一个知府,那也没什么,可这知府背后的力量,到时候追究起来,内阁的这个行为总归是说不过去的。
奏疏是皇权的体现,一个臣子怎么能按下另一个臣子的奏疏?
但如果就这么送上去,如何票拟也是个麻烦,
比如支持该员所奏,那么就是反对太子,驳斥呢,又容易为人说三道四,弹其逢迎媚上。
什么都不说,交上去给太子和皇帝看,更容易被太子叱责:你们眼睛瞎啊,这种奏疏,内阁就什么态也不表?
那可不可以被解读为是一种默许呢?
眼看弘治皇帝身体越发的不好,根本就没有高寿之相,所以这个关口真是要把内阁给难死了。
也难怪李东阳忍不住要责怪这个湖州知府。
刘健思虑良久,最后还是拿上桌上的那个‘烫手山芋’,用着略微沙哑的声音说:“也只能先去东宫请旨了。”
刘阁老的行事准则,
李东阳看了几年也看明白了,这样处置,就是先知会东宫。这姿态一摆,太子至少不会太过怪罪,
至于这件事本身,这样一上交,估计是能脱手就脱手。
算是没办法的办法了。
嘿,也真是难为刘阁老。
……
……
浙江,杭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