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1节(1 / 2)
其他的反重力团队,技术水平各有不同,但大多都处在35%到50%之间。
这只是以制造反重力场强的高低来做判断的。
实际上,有一些反重力研究团队,并没有投入精力在提升反重力场强上,而是专门去研究反重力场的特性。
现在林文基团队的新发现,毫无疑问和反重力场特性相关,成果发布出去,肯定会快速被其他团队复刻,而他们又不知道具体代表了什么,发布出去有害无益。
所以林文基才希望能够找到相关的理论解释,来确定新发现代表了什么。
他最开始是希望和帕森斯一起研究。
帕森斯是著名的湮灭理论专家,也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教授,自然是很好的合作伙伴。
现在就不一样了。
当看到《强湮灭力》的研究论文,林文基马上就意识到,他们的新发现很可能和强湮灭力有关。
“其中有一段电子奇异反应的解释,可能就会引起磁场反应。”
“所以我们的新发现很可能和强湮灭力有关……”
林文基思考着回到了团队,马上就提醒所有人,针对新发现要进行绝对保密,他还说明了自己要做什么,“我觉得应该咨询一下王浩博士。”
“比起莱德利,我还是更相信王浩……”
其他人也表示同意。
虽然王浩是种花家的学者,但要比其他人值得信任的多。
一则是,王浩是湮灭理论的创始人,湮灭理论领域范围内,根本不可能有人比得上王浩。
即便湮灭理论内部已经形成了派系,一些强硬的‘欧美派’人士,甚至宣称有些物理学家,对湮灭理论的理解水平,已经完全不亚于王浩。
但是,宣称毕竟只是宣称,说出来也根本没有人相信,最少没有顶尖学者会相信。
另外,王浩并不缺少荣誉。
面对一项可能是诺贝尔级成果的诱惑,也只有王浩这样的顶级科学家才会不心动。
原因很简单,他有很多项研究,早已超越了‘诺贝尔级’。
……
《自然》杂志快速发表了论文,让王浩都感到很意外。
当然,快速发表也是好消息,只不过王浩更在意的是强湮灭力相关的研究。
现在已经发现了和强湮灭力有关的现象,但想从这个方向进行研究也是很不容易的。
现在能确定的是叠加立场边缘,只是和强湮灭力有关,并不是强湮灭力场。
那种效果可以理解为强湮灭力的能量边缘效应,也可以理解为强湮灭力场的拓扑表现。
区别有两点。
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非持续性,或者称作是‘间歇性’,叠加边缘的效果并不是一直持续的,即便叠加力场一直维持存在状态,效果也是‘出现、消失、再出现、再消失’,体现出了一种间歇波动性质。
总之,效果并不稳定。
王浩也不清楚具体的原因,但他能肯定效果确实具有间歇性。
另外,就是叠加力场边缘,有效果的部分太过于薄弱。
实验组下一步研究计划就是,制造更强的叠加力场,希望得到更多的数据。
虽然下一步研究还没有开始,但王浩已经有了预感,觉得研究不会有太大收获,最多就只是叠加力场边缘,会让通过的物质表现出更强的磁场特性。
仅此而已。
“想要有新的发现,只是增加叠加力场的强度肯定不行,必须要有新的设计……”
“但是,要找到方向就必须有足够多的数据支持。”
这里是‘数据’指的就是不同叠加力场强度,给材料带来的磁性强度数值。
材料,不是一种材料。
叠加力场,也需要分强度去进行实验。
两者加在一起,就需要很多的实验,考虑到制造不同强度反重力场,调整设备再实验,都会消耗不菲的经费,再加上制造叠加力场的需求,想要得到大量相关数据,可以称作是系统性的大工程。
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,就只是一个团队而已,研究人员加在一起也只有几十人。
国内还有另外两个反重力团队,就是科学院物理所的团队,以及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组建的反重力实验团队。
两个团队都是全新的,也只有相关基础技术,暂时只能做一些简单的研究。
王浩思考着叹了口气,“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,还是要慢慢来……”
工作之余。
王浩也打开电脑浏览一下网络信息,他打开了微薄发现了好多的留言。
因为每天收到很多的留言,他只会看那些关注人的消息。
有好几个知名学者,都做出了同样的提问,“王院士,我看了你发表在《自然》的论文,强湮灭力真的存在吗?”
“强湮灭力,到底该怎么理解?是超越三维的高维,还是宇宙可能存在的强空间挤压?”
“王院士,你想过一个问题没有,黑洞,中子星等高密度星体,是否和强湮灭力有关?”
“……”
王浩连续看了好几个留言,发现都和强湮灭力有关。
他干脆发表了一则消息,“看到很多人问我‘强湮灭力’有关的问题。
这里,我声明一下。
《强湮灭力》,是我的学生海伦-欣顿和陈蒙檬一起进行的研究,我只是给学生提供了方向。
另外,我确定强湮灭力存在。《强湮灭力》论文中,所出现的‘粒子性态弱化’的解释,我个人认为是真实的。”
王浩发布了微博信息以后,很快就吸引了大量的点击和评论,关键字‘强湮灭力’,一时间都冲上了网络热搜榜单。
由此可见,他的个人影响力有多大了。
王浩并没有特别去关注,他认真看起来邮箱内容,他每天收到很多的邮件。
其中有好多是高校、会议邀请,也有国内外学者发邮件过来询问问题,还有的则是工作上的事情,等等。
王浩特别注意到,一封来自阿迈瑞肯佛罗里达州的邮件。
“林文基?华人吧?”
他仔细看了内容,顿时被惊住了。
林文基在邮件里面说,他的团队研究反重力场时,发现金属材料表面形成了微弱磁场。
邮件内容对于实验内容说的很模糊,就只是强调说‘发现金属表面的磁场反应’,并没有说‘叠加力场’之类的关键词。
如果换上一个人,肯定不明白林文基说的是什么,或者就干脆回邮件详细询问了。
王浩则是被惊住了。
虽然邮件上只是说起金属表面的磁场反应问题,但和‘反重力场’联系在一起,他马上就知道林文基的团队,也同样发现了叠加力场边缘效果。
王浩仔细想想,心情也稍稍平复下来。
叠加力场的研究并没有多复杂,就只是把几个力场叠加在一起而已。
只要有反重力实验团队往这方面去做研究,就肯定能有相关发现。
林文基团队能有发现也是很正常的。
这时候,王浩反倒是想到了研究遇到的问题,他们需要大量相关的数据,不同的材料、不同的叠加力场。
现在只是他们一个团队,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收集到足够多的数据。
如果是几个团队一起呢?
叠加力场的研究